close

文/大妮

日本文學向來擅長以具有生活感的筆觸捕捉日常之美,《蝸牛食堂》便是一部透過料理描繪一段人生際遇的小說。作者小川系以簡約而溫暖的敘事風格,講述女主角倫子如何在孤獨和失落的迴圈中,透過料理最終找到內心的安居之地,找回與家人的情感連結。

故事從倫子遭遇感情與身體的雙重背叛展開——她的愛人不僅捲走她的財物,更讓她在極端的情緒衝擊下失去了說話的能力。投靠無門的倫子選擇回到老家,並在這片孕育她成長的土地上,開設了一間「無菜單料理」的VIP食堂。她形容這間小小的店面彷彿一個蝸牛殼,讓她得以將珍惜的一切背在身上,同時她也希望能將這份溫暖分享給來到這裡的每一位客人。

小說的魅力在於它透過食材的酸甜苦辣和料理的過程,使顧客的個性和處境更具立體感。小說裡為愛守寡一生的女人以及失婚者,都在品嚐時與逝去的情感重新產生連結, 其實也象徵倫子和外婆的身影正逐漸重疊,以料理撫慰他人的傷痛和孤獨感,將破碎的自我重組回來。 倫子視料理為一種神聖的儀式,書中寫道:「當我第一次知道一碗味噌湯裡面,含有小魚乾、柴魚、大豆、麵麴等許多生命的時候,非常驚訝……站在廚房的身影,被神聖美麗的光暈包覆,光是遠遠看著那身影,就會感到平靜。」這段文字不僅展現了她對食物的敬畏,也體現了料理如何幫助人跨越成長的坎苛,邁向完整自我的過程。

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,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經歷。還記得剛開始學做菜時,我對於切菜、調味毫無章法,但卻著迷於從無到有的過程。選擇食材、清洗、烹調,每一個步驟都讓我專注於當下,甚至能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療癒效果。這也讓我更加理解倫子,對她而言,料理不僅是填飽肚子的手段,更是一種自我安撫的方式,一種撫平內心創傷的途徑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小說並未將倫子的故事塑造成典型的「皆大歡喜」敘事,而是繼續描述混合著即時和不即時的際遇中,人如何不完美的日常慢慢找回屬於自己的力量。倫子在小說最終仍然沒有與癌末的母親重新修復關係,但卻在貓頭鷹爺爺的真相中找到渴望已久的母愛。倫子曾認為「我和這間蝸牛食堂是一心同體,一旦進入殼中,這裡就是安居之地」,但隨著故事發展,她逐漸發現這間食堂之所以能夠存在,是因為周遭的人們的支持——無論是難以信任的母親、老家的鄰居、曾經的工友,甚至是那些曾經幫助過她的陌生人,每一個人都成為她人生拼圖中的一塊。這也是小說最動人的地方——它讓我們看到,即使孤身一人,我們仍然深受世界的關懷和饋贈。

整體而言,《蝸牛食堂》以簡單卻深刻的筆觸,書寫了一場關於自我療癒的旅程。它不僅是一部關於料理的小說,更是一封寫給孤獨靈魂的信,提醒我們即使在人生的低谷,也能透過簡單的方式重新找回重來的力量——即使是一碗冒著熱氣的湯泡飯、一塊用心烘烤的手揉麵包,全都是力量的來源。如果你喜歡《深夜食堂》這類作品,或是對於料理與情感連結的故事特別有共鳴,那麼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日記 療癒用 書想一享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大妮 的頭像
    大妮

    TO:NOW

    大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